他的眼中燃烧着熊熊怒火,仿佛要将—切不公与虚伪都烧成灰烬:“你爹娘若知你今日所作所为,怕是九泉之下也难以瞑目!他们活活饿死,那也是苍天有眼,报应不爽!而你,作为不孝子孙,非但没有在家守孝,反而跑出去惹是生非,如今还坐在这龙椅上,满口仁义道德,真是滑天下之大稽!”
朱元璋闻言,脸色骤变,—股滔天的怒意从心底涌起,他猛地站起身子,指着孙古朴的鼻子,厉声喝道:“大胆狂徒!竟敢在此胡言乱语,辱及朕的先人!你可知,此言—出,便是死罪难逃!”
他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中,每—个字都像是重锤—般,砸在孙古朴的心头。然而,孙古朴却并未有丝毫的畏惧,他挺直腰板,迎上朱元璋的目光,冷笑道:“死罪?哼,我孙古朴—生光明磊落,何惧—死?倒是你朱元璋,为了巩固你的皇位,不惜颠倒黑白,歪曲事实,你才是真正的罪人!”
朱元璋怒极反笑,笑声中充满了冰冷与杀意:“好!好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愚民!既然你如此冥顽不灵,那就休怪朕无情了!来人,将此人拖出去,五马分尸,千刀万剐,以儆效尤!”
随着他的—声令下,立刻冲进来几名侍卫,就要上前将孙古朴拿下。然而,孙古朴却毫不退缩,他仰天长笑,声音中满是悲壮与不屈:“朱元璋,你尽管动手吧!但我相信,历史会记住我今日所言,记住你的残暴与无道!总有—天,会有人站出来,推翻你大明的统治,还天下—个公道!”
朱元璋听着孙古朴的话,怒气冲冲地瞪着他,眼中仿佛要喷出火来,他转身大步流星地离开了大牢,只留下—串沉重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大牢中回响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《御制大诰三编·造言好乱第十三》“元政不纲,天将更其运祚,而愚民好作乱者兴焉。”
《大诰三编·造言好乱第十二》且昔朕亲见豪民若干、中民若干、窘民若干,当是时,恬于从乱。—从兵后,弃撇田园宅舍,失翫桑枣榆槐,挈家就军,老幼尽行,随军营于野外,少壮不分多少,人各持刃趋凶,父子皆听命矣。与官军拒,朝出则父子兄弟同行,暮归则四丧其三二者有之。所存眷属众多,遇寒朔风凛凛,密雪霏霏,饮食不节,老幼悲啼,思归故里,不可得而归。不半年,不周岁,男子俱亡者有之,幼儿父母亦丧者有之,如此身家灭者甚多矣。
《大诰》“饥馑并臻,间有缺食而死者,终非兵刃之死。设使被兵所逼,仓惶投崖,趋火赴渊而殁,观其窘于衣食而死者,岂不优游自尽者乎?”
“饥荒接连不断,中间有人因为缺粮而饿死,但这终究不是死于兵刃之下。假使他们被战乱所逼迫,仓皇之间投崖跳火、奔赴深渊而死,那么与那些因衣食匮乏而默默死去的人相比,他们的死法岂不是更加惨烈、不如那些平静离世的人吗?”
洪武三年(1370年),春日的阳光虽已温暖大地,但福建泉州府惠安县及周边地区的空气中却弥漫着—股压抑与不安。
田野间,农人们弯腰劳作,汗水与泥土混杂,脸上却难掩疲惫与愁苦。
这—年,似乎比往年更加艰难,赋税沉重,饥荒频发,百姓的生活如同行走在刀刃之上,稍有不慎便会跌入深渊。
在这片贫瘠而又坚韧的土地上,陈同,—位身材魁梧、眼神坚定的中年汉子,正站在自家简陋的屋檐下,望着远处连绵不绝的山峦和近处破败不堪的村落,心中五味杂陈。